《苦难的意义》封面

内容简介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登山、跑马拉松、吃辣、看恐怖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念念不忘于自己吃苦、受冻、流泪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关键性成长都发生在重创之后?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基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众多新发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苦难与幸福的全新阐释。他在书中探讨了三个主要观点:一,疼痛、恐惧和悲伤等某些类型的自愿受苦能成为快乐之源;二,良好的生活不仅指快乐的生活,还包括对道德良善和意义的追求;三,有些类型的痛苦,比如抗争和克服困难导致的痛苦,是实现更高目标、度过完满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他还在书中驳斥了流传已久的关于“人类天生就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快乐”的人性观,揭示人类倾向于追求更深刻、更具超越性事物的本性,从而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正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方向。

作为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家,布卢姆的写作沿袭了其畅销书《摆脱共情》《善恶之源》通俗、幽默的文风,又兼具科学性、故事性与哲学意味,对任何领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科学与智识的饕餮盛宴。

作者简介

[加]保罗·布卢姆(PaulBloom)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主席,曾被评为“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

·《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先后获得心理学卓越奖、斯坦顿奖、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奖、威廉·詹姆斯奖、克劳斯·J.雅各布斯研究奖等。在耶鲁大学任教期间,其“心理学导论”课程是该校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学习者超千万人次。

·《行为与脑科学》联合编辑、《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其作品广泛见于《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美国科学家》《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报刊。已出版《苦难的意义》《摆脱共情》《善恶之源》等6本书,畅销全球。

目录

第1章痛苦的意义
快乐与意义:自愿受苦的两种目的
痛苦本身未必是消极的
人生满意度与幸福感并不呈正相关
痛苦是获得更强烈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天生渴望正义与群体幸福
平衡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意义感
第2章先苦后甜比先甜后苦的记忆更美好
我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和过往体验形成了反差
消极体验带来专注和快乐
自我惩罚是消除愧疚感的手段
自我惩罚是在释放信号
利用对立理论,辨别真正能转化成快乐的痛苦
第3章主动寻求痛苦的快乐
想象力,人类用以改变世界的最大天赋
大多数快乐并非来自真实世界
为了获得快乐,我们主动寻求痛苦
可控的恐惧感带来快乐
英雄之旅,揭示我们生活中的欲望
借由想象和虚构,为现实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指南
出色的故事,彰显合作型社会所需的美德
第4章艰辛的努力,带来更扎实的快乐
努力是一种反本能行为
持续工作对谁来说都很难
疲惫是提示你该去做更重要事情的信号
努力本身可以成为快乐的来源
当被视为一种游戏或玩乐时,努力就会令人快乐
心流,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努力
第5章让有意义的体验改变和丰富你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痴迷登山
通过挑战来了解和实现自我
为养育孩子付出得越多,人生越有意义感
着眼于具体任务,找到自己的独特使命
何谓有意义的行为
最有意义的体验源自高度的快乐或高度的痛苦
第6章痛苦,激发成长的力量
仪式是社会的黏合剂
赋予痛苦意义,从而在负面体验中更快地康复
仅仅受苦还不够,要选择有价值的痛苦
适度的痛苦能提高韧性和共情水平
过度的痛苦会使人戒备和不友善
合作与社会支持:将痛苦转化为成长力量的关键
第7章以恰当的方式自愿受苦,从中发现人生的丰富意义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感到幸福
动机多元论:一味地寻求快乐,只会适得其反
快乐与意义可以兼得
自愿受苦可以成为联结感、归属感与爱的来源
致谢
······

最后修改:2023 年 05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