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所认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亲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孩子回家后对妈妈说:“我是打了同学,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师狠狠骂了我,我知道错了。妈妈,对不起。”母亲安慰他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你不对。你知道错就好。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同学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说我不对呢?”
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至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有着30多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曾和一万多位来访者进行交流和面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近15年来,她与社会上压力较大的人群如公务员、企业高管、教师、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等畅谈心事,也在那些无人关注的角落陪伴治愈着那些受创伤者。
作者曾协助家庭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实的力量”社团,并发起团体心理治疗,还为在双龙汽车公司遭到恶意解雇的员工及其家属成立了心理治疗空间“Warak”。在韩国“世越号”沉船惨案发生后,她立刻迁居安山,成立“友邻治疗空间”,全力协助“世越号”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治疗。此外,她还与首尔市政府共同推进疗愈计划——“你我都需要母亲”,向市民传播共情的力量。
目录
目录序言:诊疗室中的改变李明洙
自序: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你一定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
爱表现自己的人,是因为很少被关注
“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第二章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视他人如空气的社会风气
和妈妈手牵手去医院的时候好开心
男人的“产后抑郁症“
至少得有一个人关心我们
让逐渐消失的“自我”重生
第三章共情,不只是理解: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共情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好吗?
只有共情,并不能完成善行
共情的原则1:世间万事都以自己为焦点
共情的原则2:共情并不是只说好话
共情的原则3:就好像你是那个人
共情的原则4:并不无聊,我愿意听
共情的原则5:内心的感受永远是对的
共情的原则6:情绪永远正确,行为则不一定
第四章我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痛苦
提高共情的精准度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明确你的极限
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言相告
第五章恰到好处的共情
共情的障碍1:何时温柔,何时坚定
共情的障碍2:有些积极乐观可能更糟
共情的障碍3:对未被满足的爱的渴求
共情的障碍4:深埋在心底的自卑
共情的障碍5:清楚看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
共情的障碍6:准备好听真相了吗?
第六章如何成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真心好奇,疑问自然出现
感受不到与对方相同的情绪也无妨
不强求,无期待
用尽全身的力量向受伤害的孩子道歉
克制批评指教的欲望
亲子教育中的小把戏
结语:在生命中感受与经历过的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