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阶层差异:上海工人的组织与生存》封面

内容简介

1945~1949年,上海劳资争议爆发的频率达到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的最高峰,劳资关系紧张。为应对危局,国民党政权转变工运策略,从压制工运转变为控制劳工,引导工运组织为其所用,垄断工运的领导权,注重将帮会组织纳入体制。但国民党政权内部并没能集中工人运动的力量,而是分为工人福利委员会、劳工协进社、三青团等多方势力。它们彼此互相争斗限制了国民党劳工组织的发展,为中共的城市革命提供了机遇。党争成为国民党难以逾越的障碍。

作者简介

贺江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民众运动史。

目录

序一梁元生
序二汪朝光
绪论
第一章困境与嬗变:上海工人日常生活与群体特质
一阶层差异及其超越
二日常生活的贫困化
三劳工群体的政治化
四帮会组织的社团化
第二章为生存呐喊:上海劳资争议的再度勃兴
一劳资争议的常态化与集中化
二抗争政治的多元面相与不平衡性
三为生存而斗争
第三章保障基本生存权:上海工人生活费指数制度
一劳工诉求与政府因应:生活费指数制度的形成
二权力的傲慢:生活费指数的冻结与重启
三秩序的崩溃:金圆券改革的破坏性影响
第四章劳资调和的悖论:上海劳资评断委员会
一上海劳资争议调解机构的分歧
二劳资评断委员会的设立与组织结构
三劳资评断委员会的职能:法案的制定与颁布
四劳资评断委员会的职能:调解劳资争议
第五章控制劳工:上海工人福利委员会
一组织结构与成员
二三重面相:工会、国民党与帮会
三军事化的秘密组织
四有限的改良主义
第六章争夺群众:派系纠葛与国民党工会组织的裂变
一中国劳工协进社的挑战
二三青团对工人运动的介入
三国民党派系纠葛之影响
第七章联合起来:上海工人的组织动员与阶级形塑
一稳健与积极
二工人群体的组织化
三斗争与合作
四控制与反控制
第八章在激进与谨慎之间:1948年申新九厂工潮
一经济诉求与党派之争
二动员与罢工
三暴力镇压的悲剧
四无声的反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4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