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目录
引言松动的“起点”章“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
一“反套”在《新青年》上
二“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三研究系与北大派:“争个你偏我正”
四学衡派的张冠李戴
第二章新文化的运动机制与权势落差
一纵的持久与横的扩张
二文化运动与地方新政
三新文化的金字塔
第三章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一从“半侬”到“半农”
二“耻辱的门”
三陆沉中的自我救赎
四“瓦釜”之声
五“战士”与“文娼”
第四章交换广告中的新文化联盟
一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二“五四”前后的杂志联盟
三阅读共同体
四民初杂志界
第五章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一后之因还是个别之因
二科学救国抑或文学救国
三视同“阑尾”的《去国集》
第六章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
一新诗的自我窄化
二受质疑的送别诗
三“社会化”的修养
四诗可以群
五海外组党的挫败
第七章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
一《何典》的再出土
二疑古“废话”
三从字体到文体
四“射他耳家”
第八章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
一系于声气抑或文义
二亚东版《水浒》与金圣叹批点
三眼的文学革命
第九章心理实验与汉字命运
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
二横读与直读之争
三仪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四汉字的“格式道”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