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
《纸的文化史》是一本全面介绍纸张从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的文化专著。全书以纸张的原材料和技术演变为线索,巨细靡遗又饶富兴味地探究纸张所及的各个领域,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详细描绘了...
《中国戏剧史》一改传统戏剧史的惯常写法,不限于史料考订、剧目汇集等低级学术工作,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将中国戏剧史与中国人的精神动态史连在一起,考察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群体的心理。从...
文坛前辈曾云:写作是“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没有方法。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愿意把自己多年的作文心得与众人分享。他总结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整理、提炼出作文的六个步骤: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
“智慧是新时代的性感”,还记得《神探夏洛克》里的这句名台词吗?我们都知道法国女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体形、外貌,还在于她们的传统艺术培养出来的不受年龄限制的内在美、自信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本书为钱歌川先生最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英语翻译技巧指南。全书编写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辨析与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册在手,读者可以在牢固掌握英语语法和句型特点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学习翻译...
本书是一部对于《金瓶梅》的赏析文集,作者使用比较文学的手法,将《金瓶梅》置于中国传统文学和世界名著两个广阔的文学维度中,从金(潘金莲)、瓶(李瓶儿)、梅(庞春梅)、西门庆等代表性人物入手,重点分析了《金瓶梅》的写实艺术、...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们遍览各个时代技术进...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社会越发奉行效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想留下最高效的少数精锐部队,以求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如同唐氏儿那样,落后于快速变化浪潮的人,正像“工业废渣”一样被他们的“同类”无情...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街头,克劳公司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公司创办人卡尔·克劳是上海滩较早开始从事广告和商品推销业务的外国商人,他将四万万中国人全都看作潜在的顾客,研究了与他们相关的方方面面。本书中,克劳以记者独有...
人们天天都在拿创新说事,所以当下的好点子都是源于创新吗?史蒂文·普尔坚信,好的创意其实都没什么新意。他研究了过去数百年来的哲学、科学、技术、政治、商业领域,发现创新其实是时代的产物,自有其渐进式的进化发展规律,很...
平装版《癌症传》,普利策奖作品,文津奖推荐,10周年全新译本。这是一部恢弘、深刻和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癌症传记”,讲述了癌症在几千年前首次被记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认识、治疗和征服癌症的过程,并对癌症的本质有了全...
8次世界脑力锦标赛guan军、知名的世界记忆大师多米尼克・奥布赖恩独创了以联想与想象为核心的“多米尼克记忆体系”,运用思维导图、旅程记忆法、数字押韵和数形结合法、数字与人物对应法(“演员表”)等技巧,教我们开发出...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作。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对个人而言,危机...
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20世纪核武器的横空出世,给人类带来可能导致灭绝的真实风险。人类第YI次发展出了足以毁灭自己的力量,并将自身推向一个史无前例的“危崖时期”。人类的力量急剧增强,而相应的实践智慧却没...
当你把一盒不要的东西扔在当地的旧货店时,这些东西的去向如何?本书作者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跟...
“中产阶级”曾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
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是所有人都有的情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斯皮尔伯格的《人...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世界历史变动的基础其实是“货币”和“经济”。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改变社会现状的“货币”,及其系统的变化来解读历史的话,就能迅速儿真实地看到“现在发生了什么”“今后会发生什么”。本书从货币的出...
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然而,进入私立小学只是长期严酷竞争的开始。身为母亲,久美子既要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应付学校的繁杂要求、帮助太郎追赶其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