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封面

内容简介

伊恩.克蕭首部探討希特勒形象的關鍵著作

「元首神話」是怎麼形成的?

一窺第三帝國的誕生

讓人見證「若沒有信徒,何來神之說」?

希特勒如何被德國人民追隨崇拜,

是他的性格?是個人魅力?還是「人設」效果?

德國人民又為何著迷追隨希特勒,

是眾志成城?是亂世救主?還是「民族」意識?

很多人對希特勒的印象都停留在——他是猶太人大屠殺、冷血殘酷的納粹黨領袖。但1945年美國社會學家對戰敗後頹喪的德國所做的社會調查結果卻顯示,即使在戰爭後仍有不少青年欣賞希特勒,甚至有不少人抱持反猶心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1920到1940年,希特勒從原先僅是啤酒館外煽動滋事的外地人,轉變成德國人民一直在等待的英雄領袖,更認為他是唯一能帶領戰敗德國重新走向繁榮昌盛、並代表民族共同體的理想「元首」。原先對他懷有敵意的那群人是如何轉向支持希特勒?希特勒是如何在那段時間內集結、整合分歧的民意,最後成為鞏固他在德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

作者透過展示「希特勒神話」形成到衰敗的過程,讀者將一窺獨裁政治的運作,以及馬克斯.韋伯所談「魅力型領袖」下個人崇拜的力量,其中「元首神話」如何發揮重要的整合作用?更提供穩固的民意基礎,從而讓希特勒擴大統治的合法性。本書也揭示現今右翼民粹力量的崛起並非偶然,而崛起的背後將會讓世界各國遭遇怎樣的挑戰?以及反思政治如何在沒有批判意識與懷疑之下成為無限擴張、犧牲人民和民主的利器。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翁稷安/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伊恩.克蕭(IanKershaw)

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專長是二十世紀的歐洲史、德國史,也是當代納粹德國跟希特勒研究權威,代表作是兩卷本《希特勒傳》(200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以及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地獄之行》與《激盪時代》。

克蕭師從德國歷史學家馬丁.布羅薩特(MartinBroszat),早年的他原本投入歐洲中世紀研究,關注當時的德國農民。1972年克蕭拜訪巴伐利亞,在慕尼黑的咖啡館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對他說:「你們英國人實在太愚蠢了,你們應該跟我們站在一起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統治地球。」接著老人又補了一句:「猶太人就像人身上的蝨子!」由於這件事讓克蕭開始熱衷於了解為何德國一般民眾會支持納粹主義,他的研究取向也轉向近現代德國社會史,進而成為研究納粹主義、希特勒的頂尖學者。

譯者簡介

黃妤萱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本地化領域譯者、《BBC知識》國際中文版合作譯者、自由譯者。目前書籍譯作多見於歷史領域,但仍喜歡透過翻譯拓展新知。

譯作包括《什麼都別說》(合譯)、《解構薇薇安.邁爾》(合譯)、《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等。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目录

導讀:二十世紀德國獨裁者的原型:「希特勒神話」的誕生與衰亡(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Part1:一九二○至一九四○年:「希特勒神話」成形
1.未來帝國的元首:威瑪時代的希特勒形象
2.「民族的象徵」:希特勒的政治宣傳形象,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六年
3.「元首無罪」:希特勒與「小希特勒」
一「元首重整秩序」:長刀之夜,一九三四年六月三十日
二「小希特勒」:地方黨部老大的形象
4.元首對比激進分子:希特勒的形象與「教會鬥爭」
5.政治家希特勒:取捨戰爭與和平
一沒有流血的勝利
二緊張局勢
三戰爭
Part2:一九四○至一九四五年:「希特勒神話」破滅
6.閃電戰勝利: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的聲望巔峰
7.戰爭失利:「希特勒神話」開始瓦解
8.戰敗與災難:「希特勒神話」崩潰
Part3:「希特勒神話」與通往種族大屠殺之路
9.希特勒的大眾形象與「猶太人問題」
結論
附錄
······

最后修改:2024 年 09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