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封面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作者简介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

孟一衡,本名伊恩•M.米勒(IanM.Miller),出生于美国费城,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博士,圣约翰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史、中国史。曾任耶鲁大学农业研究项目研究员、柏林马普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译者

张连伟,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李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秘书长。

李飞,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

郎洁,就职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学专业,2019—2020年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名人推荐

以往的森林历史研究者多着眼于天然林的兴衰、演替变迁,而孟一衡则从人工林建设的角度探究生态环境的修复,这与中国早已为恢复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殊途同归。

——文榕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

《杉木与帝国》强调的大造林及森林管理,与《大象的退却》侧重的森林滥伐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在丰富中国森林史内容的同时,也揭示了相关历史时期人工林业体系的社会和生态代价,由此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纠结不已的多重面相和复杂性,这就为理解早期近代中国环境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却》译者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中国同行对孟一衡的许多方法并不会感到陌生:细致地关注民间文献,深入地分析赋役制度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过他在环境史这个出人意料的领域运用了这些方法,提出了令人振奋的论点。他颠覆了我们关于中国森林随着时间变化的许多假设,从中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新发现。

——宋怡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大造林......................保罗·S.萨特
致谢
命名规范
导论
森林、官僚体制和经济
樟与杉之乡
中国的木材时代
第一章富足的终结
管理的富足
宋朝木材危机
官有林管理
私有林经营
未走的路
第二章边界、税收与产权
边界调查
税务核算
森林登记的普及
林业与行政管理
第三章猎户与寄居家族
边缘户口
乡村及其不满
白银经济
移植和移民
村民和寄居者
第四章契约、股份和讼师
税收和产权
股权
土地和劳动关系的转变
木材法律
种植和森林生态群落
第五章木与水(一):关税木材.
早期发展
调节种植经济
统一帝国,合并市场
从专制到通货膨胀
千年的市场监管
第六章木与水(二):造船木材
宋金战争和宋朝水军的转型
蒙古人出海
神仙与宝船
16世纪的造船厂
森林与中国海权
第七章北京的宫殿与帝国的终结
木材、贡品和强迫劳动
重返峡谷
木材巅峰
结论
失去的现代性
移民危机
走出森林之路
附录A:税收数据中的森林
附录B:关于史料的说明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最后修改:2024 年 03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