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封面

内容简介

李晓鹏讲历史,并非沿用儒家传统道德的评价标准,而是从其经济学背景出发,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读者认识中华文明、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

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

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制度的破旧立新、机构的创新设置、困境的有效应对,共同缔造了汉、唐、明的盛世。一代代帝王总结前朝治乱得失,创新性地探索与变革,使帝国的内政、经济、社会有序运转,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如何在诸多古文明中脱颖而出,传承至今?帝制制度如何一步步确立,又在文明传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本书以全新视角,总结出与众不同的盛世启示。

作者简介

李晓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ResearchFellow),著有《城市战略家》《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作品,擅长从经济和战略的视角探究历史问题。

目录

导言 农耕中国: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
第一章 由文明诞生至大唐盛世:帝国制度逐步确立
一、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二、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三、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四、秦亡汉兴: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
五、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
六、佛教西来: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对佛教的世俗化改造
七、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
八、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
第二章 由大唐盛世至元朝灭亡:无法摆脱的兴衰宿命?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第三章 吏治之思: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逻辑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三、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四、山头之争:立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五、丞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六、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七、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第四章 大明盛世:明初的制度设计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制度的意义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四、分权而治:亲王、文臣、武将的分工与制衡
五、创立东厂: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七、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八、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成化中兴”:帝国制度的有效运行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第六章 太监汪直:盛世的危机初露端倪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六、成化犁庭:进剿建州女真
七、奇袭威宁海:直捣鞑靼王庭的奇功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第七章 “儒家圣君”:盛世因何而结束?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三、以德制夷:鞑靼入贡与王越之死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安南的搁浅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八、“虞台岭之败”:拉开明朝大变革的序幕
第八章 治乱得失:帝国如何走向盛世?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果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与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尾声
附录:重述伟大中华史
······

最后修改:2023 年 03 月 13 日